Customer witness

河南绿源鳄鱼龟养殖厂:鳄鱼龟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诊断

发布时间:2015-06-21  |   发布人:高新  |  浏览次数:1528
鳄鱼龟养殖技术之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诊断
发布时间:  2010-7-10 17:20:15
(一)致病原因
  鳄鱼龟机体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或失常即视为鳄鱼龟疾病发生。鳄鱼龟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往往在养殖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最易发生。这是因为恶劣的养殖环境会造成龟体抵抗力下降,对病原的敏感性增加;同时,不良的水质亦抑制了正常和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生长繁殖,继而引发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使养殖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条件致病菌的数量和密度迅速增加所致。究其原因,鳄鱼龟的病害是由环境条件、养殖对象即鳄鱼龟自身和病原三者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1 .环境因素鳄鱼龟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包括养殖条件和人为因素。
  ( 1 )养殖条件
  ① 水温:鳄鱼龟是变温动物,其体温的升降随养殖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如果温度急剧升降,鳄鱼龟机体产生应激反应便可能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此外,各种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养殖温度条件下会大量增殖,从而使病害发生概率大幅度提高。
  ② 水质:鳄鱼龟在较好水质环境下有利于其生长,尤其在苗种期。如果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溶解氧太低、环境中污染废物积累等均会影响鳄鱼龟摄食和消化吸收,引起抵抗力下降,结果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畸形等。若水体中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含量过高则会引发鳄鱼龟慢性或急性中毒。
  ③ 栖息场所:外塘养殖的鳄鱼龟需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好的栖息场所应具备较好的隐蔽环境,有晒背场,无噪音,无空气污染。如果栖息环境受到污染,会引发鳄鱼龟生理机能失调和抗病力下降。
  ④ 底质:池塘淤泥中含大量营养物质,可通过细菌分解及离子交换作用向水体中溶解和释放,为生物饵料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还可保肥和调节水质。但淤泥堆积过多,有机废物含量过大,会使水质变酸,易导致鳄鱼龟中毒。此外,淤泥中的营养物质也是病原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某些物质还能促进病菌毒力增强。因此,淤泥堆积越多,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越高。鳄鱼龟具有冬眠钻泥的习性,故底层水质和底泥状况对鳄鱼龟的正常生理活动无疑极为重要,鳄鱼龟在开春冬眠复苏阶段发生的伤亡与底质恶化密切相关。温室无砂养殖水泥池虽没有池塘养殖的淤泥,但在鳄鱼龟养殖后期由于龟体代谢旺盛,所排泄的有机废物亦易形成淤积的成片底质,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消耗掉水体中大量溶解氧,同时释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毒气体危害养殖鳄鱼龟。所以必须重视水质底质改良和及时排污。
  ⑤ 通风条件:鳄鱼龟是肺呼吸的动物,良好的通风条件也必不可少。池塘养殖的环境基本能满足其通风的需要。但近年许多中华鳖温室直接套养鳄鱼龟,恶劣的通风状况易使鳄鱼龟发生呼吸道疾病。
  ( 2 )人为因素
  ① 放养密度:为提高单位产量,人工养殖常进行高密度饲养,然高密度养殖会引发许多问题,疾病传染的概率和传染速度都会大大地增加。包括摄食的争夺加剧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鳄鱼龟的体质和抗病力。
  ② 机械损伤:由于鳄鱼龟苗种从美国等国家进口,经长途运输抵达各养殖地点,且苗种的运输均集中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和初秋,因此在运输和装箱等操作过程中易造成操作损伤,加之运输途中小鳄鱼龟堆积挤压,相互咬、抓、颠震,易导致机械损伤,从而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引发病害产生。此外,苗种产地与我国养殖地域的温差过大也会使小鳄鱼龟的抗病力降低。虽目前我国已解决鳄鱼龟的苗种繁育问题,但繁育基地亦集中在温度较高的地区,仍然存在运输、温差等导致的机械损伤。
  ③ 营养条件:鳄鱼龟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可引起动物机体机能的障碍发生营养缺陷病甚至死亡。此外,食物利用率低影响鳄鱼龟早期的发育与生长,尤其是出现大小不匀状况后会导致产生弱小、伤残龟,继而为致病微生物的滋生与增殖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④ 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防病养殖的关键所在。管理不当或疏于管理会直接导致养殖鳄鱼龟的生长速度减慢、摄食状态不佳、水质条件恶化等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并错过病害早期发现和诊断防治的最佳时机,继而致使疾病暴发流行,随之进入养殖的恶性循环。尤其在苗种经长途运输后的开食管理更为重要。小鳄鱼龟经运输挤压和温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运抵养殖目的地后需经一段时间后才能开食,否则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此外,运抵后须对机械损伤进行有效处理,经消毒剂或皮肤敛口药剂浸浴后人池,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2 .生物因素鳄鱼龟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自身的免疫力、种质质量以及所生活的水域环境里的微生物菌群等生物因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 l )鳄鱼龟自身免疫力:相对而言,稚龟和幼龟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成龟和种龟的抗病力较强。此外,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和发育阶段其抗病力有所差异。低温冬眠时,鳄鱼龟的生理代谢较弱,对病害的抵抗力较低。种龟在交配产卵后的生活阶段免疫力也会发生下降。鳄鱼龟的自身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鳄鱼龟的特异性免疫力是龟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异物刺激后产生的获得性免疫。除极少数细菌和病毒侵人在一次获得特异性免疫后可终身免疫外,绝大多数病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力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经一段时间后此特异性免疫力就会消失。非特异性免疫则是由生理状态和身体防御结构形成的对疾病的抵抗系统。因鳄鱼龟的年龄、营养、体温不同,其非特异性免疫力有所不同。一般营养状态良好、两三年龄鳄鱼龟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强。若营养不良可直接导致鳄鱼龟的抵抗力降低,投喂不科学使龟取食不正常或食物营养搭配不协调,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都可导致其生长受影响和病害发生。身体防御系统包括体表、背腹甲屏障和吞噬细胞等生理防线。当鳄鱼龟经运输或其他人为操作导致机械损伤后极易感染疾病,概因其重要的天然屏障被破坏从而使病原侵人所致。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和改善鳄鱼龟养殖水体的环境条件,减少人工操作的损伤,增强鳄鱼龟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从根本预防鳄鱼龟病害的发生。
  ( 2 )水体微生态系统:养殖水体内的微生态系统与鳄鱼龟的健康养殖有着紧密的联系,此系统包括鳄鱼龟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和体外水域里的微生物系统。众所周知,微生物菌群含有对养殖动物有益的微生物群体,也含有致病的有害的菌群。一般条件下,微生物与其周边生存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关系,即构成一种微生态平衡。但在人为养殖过程中,密度增加、强化投饲、药物投喂与消毒、换水施肥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水体微生态平衡,抑制了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致使有害微生物滋生、致病微生物数量急剧增加,从而引发养殖鳄鱼龟发生病害。因此,维持养殖水体微生态平衡,将病原微生物控制在发病临界点以下对于鳄鱼龟的疾病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引发鳄鱼龟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通常由此类致病微生物引发的鳄鱼龟病害具传染性,危害性较大。
  ( 3 )其他生物侵染:鳄鱼龟养殖同一水域内的其他生物有时也会引发疾病。如病原体的其他宿主可成为养殖鳄鱼龟的传染源。蚊虫叮咬也会引发炎症和其他传染性疾病。
  (二)疾病诊断
  正确的诊断是疾病防治的关键。鳄鱼龟虽群栖于水中,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对病情的了解和现场调查以及微观观察仍可做出准确的诊断。
  1 .现场调查首先要了解疾病发生的时间、发病情况、病龟的表现、曾经采取过的防治措施和实施处理的结果,包括死亡数量、死亡趋势、有否共患病的其他水产动物等,由此推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染程度。疾病的发生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病在短期内有死亡高峰,急性中毒死亡更为明显,死亡数呈数量级上升。
  其次要调查饲养管理状况,包括消毒措施、消毒药品与剂量、放养密度、放养前的处理方法、饲料的来源与质量、投饲的方法、药饲的情况等,以便于准确判断发病原因。
  再者要调查相关的养殖条件与环境因子,包括了解水源、污染源、养殖水质与底质状况、混养情况等,结合环境因子进行鳄鱼龟病因诊断。
  2 .微观观察疾病诊断的第二步是微观观察,选择发病症状典型、濒死的个体进行由表及里、由肉眼观察到显微检查的观察。肉眼检查发病鳄鱼龟个体体表有无损伤、皮肤润湿度是否正常、体色有无变化、体型是否正常、体表有否寄生物与局部肿胀、眼睛有无渗出物和炎症、泄殖孔有否生殖器外露或渗出物、口腔与鼻孔有否翻液或血液外渗。一般急性病在体色、体质上不呈现显著差异,只在病变部位有变化。
  继而剖检各器官组织是否有充血、肿胀、发炎、出血、贫血、溃烂、剥离、变色及豁液增多等异状,观察排泄物有无异常。一般以检查消化系统和脾脏为主,同时检查有无腹水。并从病变部位取黏液、内含物和部分组织进行压片显微观察,另取血液、部分脾组织压片观察看有否病原侵入。消化道根据需要剪开检查,重点检查咽、喉、胃、十二指肠和直肠,看其内是否发炎,有否寄生虫、内容物、黏液,以及胆汁分泌状况和排泄物状况。若需确诊病原微生物时则可结合病原分离、培养、鉴定或免疫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进行。
  若怀疑中毒或营养缺陷病则可相应地检测水或饲料。
  二、鳄鱼龟疾病的特点
  鳄鱼龟的体表由坚硬的龟板和角质化皮肤构成,通常情况下病原难以侵入,其病害的发生主要是病原微生物通过机体柔软的部位进入。与其他经济水产动物疾病相比,鳄鱼龟发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潜伏期长。鳄鱼龟感染病原后早期与正常个体无差别,病原在其体内潜伏较长时间后才会陆续发病死亡。
  二是病程长。鳄鱼龟的病程最长可几乎达其整个生活周期。除急性疾病发生时病程相对较短外,其余疾病的病期均较长。染病后的鳄鱼龟不吃不动,成休眠状态,解剖后可见其内脏腐烂甚至有异味或整个内脏呈糊状,更有甚者腹水充斥整个内脏、内有多个大水泡但仍保持生命现象。
  三是鳄鱼龟患病后反应迟钝。养殖过程中,鳄鱼龟一旦染病,往往离群独居缩于某角落,遇惊反应迟钝甚或不作反应,眼无神或紧闭,停食或食量急剧下降。
  四是继发感染普遍。由于鳄鱼龟染病后反应迟钝,几乎不活动,其粗糙体表易使原生动物、真菌等寄生造成继发感染,呼吸道外鼻孔也易发生炎症使病菌二次感染,从而容易导致疾病诊断准确度降低。因此,在鳄鱼龟疾病诊断中最好结合剖检与显微观察以准确诊断病因。
  五是治愈困难。由于鳄鱼龟喜底栖,加之坚硬的龟甲保护,其粗糙皮肤体表颜色与龟甲颜色一致,且投饲以水下居多,因此在染病早期很难被发现。因其病程长,早期染病的鳄鱼龟与正常鳄鱼龟很难区别,待发现时往往已进人病程晚期,此时的鳄鱼龟已基本停食独处、进入半休眠状态,因此药物难以通过拌饵投喂从口服进入,注射效果也因其处于半休眠血液循环缓慢而大大降低。所以在鳄鱼龟疾病防治过程中应以防为主,在饲养过程中应仔细观察、科学管理。 
 
【文章来源:绿源鳄鱼龟养殖厂】

 版权所有:郑州绿源鳄鱼养殖有限公司    联系人:宋经理   13939063725  

电话:0371-60203476    传真:0371—60203476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