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习性
鳄龟喜白天在水中,伏在木头或石块上,有时也漂浮在水面,有时四腿朝上,背甲朝下,头却朝上露出水面。夜晚活动较频繁。鳄龟借助其背甲上保护色,漂浮在水中时像一块烂木头,很不容易被发现。它时常将眼、鼻伸出水面外,而头不完全伸出
在正常情况下,鳄龟在水中进行呼吸有两种姿势:在深水活动时,用四肢游泳、踩水,使身体保持平衡竖立姿势,伸长脖子,其吻端露出水面呼吸;在浅水面活动时,则利用后肢支撑在池底,前肢不停划水,使身体站立,伸长脖子使吻端外露进行呼吸。鳄龟有“晒背”的习性。无论是天然或人工养殖的鳄龟,当天气晴朗、阳光强烈时,它便爬到安静的滩地、岩石上晒太阳,通常每天要晒2-3 小时。鳄龟在晒背时头颈四肢充分伸展,背对阳光一副昂首挺立的样子。在环境温度较低时,稚、幼鳄龟尤其喜欢晒背。鳄龟通过晒背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提高体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二是杀死和去除附着在体表的寄生虫、病原体以及附生藻类等;三是促进背甲皮质增厚,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四是促进体内维生素D 的合成。鳄龟养殖池如果不具备晒背的场地,鳄龟就容易患病甚至死亡。由此可见晒背对鳄龟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工厂化鳄龟养殖温室内阳光必须充足,鳄龟养殖池内必须设置晒背的场所。
鳄龟生性好斗,特别在陆地上同类之间常常会为争夺食物、配偶及栖息场所而伸长头颈相互撕咬,但自小生活在一起的鳄龟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因此,工厂化养殖时必须按对同一池的鳄龟进行分养为原则,切忌将不同池的鳄龟“混养”在一起,以免同类相残。
鳄龟易受惊吓,对声响和物体的移动极为敏感,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会迅速潜人水中逃避。它怕声,喜安静,但不怕光,遇光并不回避,这与其喜阳性有关。因此夜间捕鳄龟往往用灯、电筒照射加以捕捉。
(二)对温度的适应
鳄龟耐寒耐热,是变温动物,本身没有调节体温的机能,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异为0.5-1 ℃ 。鳄龟的生存活动完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鳄龟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据研究,鳄龟的生存极限温度为-5-42 ℃ ,在2-40 ℃ 水体中均能正常生存,其适宜活动的温度范围为20-33 ℃ ;当水温超过34 ℃ 时,鳄龟的活动明显减弱,伏在水底及泥沙中避暑。为了避暑,鳄龟往往集群在阴凉处或潜人深处静止休息,出现“歇凉”现象。温室工厂化养鳄龟人工控温的最佳水温为28-31 ℃ 。当水温下降至20 ℃ 左右,其食欲与活动逐步减弱。15 ℃ 左右停食,并寻找适合其冬眠的水域(一般要求水位较深,底层为泥沙层或软泥层的水域)。当水温下降至10 ℃ 左右,鳄龟即将身体埋入泥沙中深度冬眠。冬眠时往往几只鳄龟聚集在一起,鼻孔微露泥沙表面,双目紧闭不吃不动,处于静止状态。此时鳄龟的新陈代谢极为微弱,主要依赖皮肤和咽喉部的鳃状组织进行呼吸,依靠体内积贮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冬眠的时间因地而异,在长江中下游一般从11 月中、下旬开始,至翌年4 月上旬水温回升到15 ℃ 以上开始复苏,冬眠期长达5 个月左右。鳄龟越冬后体重降低10%-15%。一些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的个体,特别是越冬前不久孵出的稚鳄龟,因体内积贮的营养物质少而常被冻死。